蜡皮蜥

喜栖于沿海沙岸地带的爬行动物
蜡皮蜥(拉丁学名:Leiolepis reevesii,英文名:Reeves' Butterfly Lizard),[1]别名山马、沙鰌、坡马、[2]沙龙,坡龙,[3]蜡皮蜥属Leiolepis)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南部的沿海地区,其中蜡皮蜥分布在最北端,[6]范围从老挝最南端、柬埔寨西部和中部、泰国东部、[4]印度、马来亚、[5]越南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6]2017年,蜡皮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评估为无危(Least Concern,简称LC)物种。[7]该物种也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名录”中,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是易危级。[2]
蜡皮蜥的体型较大,头体长约150毫米,尾长是其两倍。其背腹略扁平,比较特别之处是没有鬣鳞。其四肢强壮,爪较发达。前二足短而有力,后二足长,可辅助自身快速奔跑。它们的足部有硬甲,尾较长,约占身长一半。其浅棕色背部表面有排列成行的浅色斑点;与其他物种不同,它没有浅色条纹。后肢的上表面有许多较小的浅色斑点,尾巴顶部也有微小的浅色斑点。[4]
蜡皮蜥生活在炎热、开阔、土壤松散且沙质的栖息地[4]和沿海沙岸地带。[8]它的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和植物。[4][8]它在沿海沙岸地带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其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米左右。白天温度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遇到干扰会立即窜入洞中。[2]蜡皮蜥交配期间雌雄同穴生活,[5]其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5]产纤维质膜卵。[2]雌性蜡皮蜥会将卵产在自己洞内的栖息室中,在一年中产卵两次,一期是在4~6月,另一期集中8~10月,每次会产3~12枚卵。[5]

演化

爬行动物可以分为鳞龙类和主龙类两个大类,现生爬行动物中的蜥蜴类、蛇类属于鳞龙类,而龟类鳄类则属于主龙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