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话是指武汉地区的方言,源于明清时期,属于南方官话中的西南官话湖广片[3][2]。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所做的归类,湖北方言分为三区,即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和赣语区。该方言主要指包括城区江岸、江汉、硚口(以上汉口)[4]、武昌、汉阳五区在内的方言[5]。现今的武汉话是武汉话源于明清汉阳府黄陂话,在古代汉阳府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而形成的不同于原先汉阳官话的方言[5][2]。武汉人使用武汉语占全市人口的40%[6]。武汉话的主要特点是:没有翘舌音;语音过于裸露,少了一些修饰;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7]。在长期的形成发展中,武汉话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文化[7][2]。 形成探源
语言形成
现今的武汉话是武汉话源于明清汉阳府黄陂话,在古代汉阳府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而形成的不同于原先汉阳官话的方言[7][2]。
古代楚国的语言,在历经动荡和人口迁徙后,渐渐受到北方语言的影响。到了明代初期,汉水改道,汉口从汉阳独立分开,崭露头角成为新兴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周边地区的移民前来经商和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汉阳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周边移民语言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腔。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三镇合并,原本的方言差异逐渐减小,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武汉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