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是地下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地点,或者地下含水层露出地表的地点。地下水正是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2][3]
泉水的分类可根据成因、出露性质、温度、化学成分、功能、补给来源、酸碱度等进行划分。根据水流状况的不同,可以分为间歇泉和常流泉,其中间歇泉是一种相当罕见的现象,是以间歇性热液和蒸汽喷发为特征的泉水,只在地球上少数几个存在特殊水文地质条件的地方形成。[4][5]根据承压和无压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类。上升泉的形成应具备地层、地质构造和地形三大条件。下降泉与上升泉的不同在于地质构造不同,不存在阻水岩层或岩体。[6]根据出露原因,泉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断层泉等。根据水的温度,可分为冷泉、微热泉、温泉、热泉和高热泉。根据地下水循环深度,可分为表层泉、浅循环泉和深循环泉。[3]泉按照其流量大小可分为八级,一级泉的流量超过每秒100立方英尺(2800升),二级泉的流量在每秒10-100立方英尺之间,八级泉流量则小于每分钟1品脱(每秒8毫升)。[7] 泉水含有一定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可溶性气体组分等,这些成分大多与地下水流经区的岩石矿物组成、岩浆活动、水、气体、生物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泉水的化学成分、流量、水温、pH等动态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泉水,特别是经过深循环长时间矿化所形成的矿泉水,常被用于医疗和卫生保健,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也常作为饮用水源。除了医疗保健和饮用功能之外,泉水也常被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及地球科学研究。[3] 成因
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流,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