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新闻

手抄新闻
手抄新闻即用手工抄(刻)写的文字新闻。它是文字产生以后直至中世纪结束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新闻传播的较高级的形式(民间依然是口头传播为主)。各国古代的编年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时效较差的手抄新闻。历史记载中最早的手抄新闻是公元前59年罗马《每日纪事》(Album),用手工抄写在白板上,置于公共场所。由于各地王公、贵族、富商想得知罗马的消息,于是有人抄录它送往各地,领取酬金。这是“新闻信”的起源。新闻信是手抄新闻的一种形式,在欧洲流行了1700年。中国的邸报,自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至明末,基本上也是一种手抄新闻。手抄新闻发展的顶峰时期是16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威尼斯的《一文钱报》,这是一种定期的手抄新闻,有专人经营,贴在公共场所的墙上,内容为交通状况、战争消息、船舶航期、市场行情等等,阅者要先付一文钱(Gazette)。以后欧洲的报刊常用这个词作为报刊名称(转意为公报)。由于世界航路的发现,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迅速衰落,手抄新闻也随之衰落,逐渐被印刷新闻所替代。现存较早的手抄新闻是梵蒂冈图书馆保存的1554—1571年的手抄新闻。手抄新闻的进步之处在于它使新闻能够记录下来,成为历史资料。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和资金的限制,它的传播范围比口头新闻要小得多。

起源

国内
手抄新闻是手工抄发或抄售的新闻报道。我国唐朝就有各地驻京官邸负责抄发的官方文件和政治消息。如现存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的《进奏院状》(公元887年唐僖宗时),就是当时的进奏官从进奏院的官报上抄写的六十行新闻,报告当时的沙洲节度使张淮深派遣使团到唐王驻地交涉为他任职正式下旌节的事情。这一类抄件称为“邸钞”、“阁钞”、“状”、“杂报”等。自宋朝起有人抄卖“邸报”牟利,后又发展为手抄出版物。
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