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战
1
2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对英法宣战后,僧格林沁指挥的华北地区清军主力与法国人蒙托邦(Charles·Montauban)指挥的英法联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进行的决战。[1][2]
八里桥正式名称为永通桥,因距离通州八里而得名,是沿运河向北京推进的必经要地。[3]张家湾之战后,英法联军五千名继续西犯,于清咸丰十年八月七日(1860年9月21日)分三路猛扑八里桥咸户庄一带,清守军各部包括科尔沁部的僧格林沁野战骑兵、八旗察哈尔、索伦部、甘肃陕西调来的汉军、京津地区八旗绿营等共两万七千余人,在清军将领僧格林沁胜保瑞麟等的指挥下,迎战英法联军。双方激战长达五小时,清军在英法联军猛烈炮火下伤亡惨重。英军一部向于家卫方向包抄,清军西路的僧格林沁所部首先溃退;接着,清军南路由于指挥将领胜保受伤,阵营散乱;清军东路在将领瑞麟的率领下,孤军奋战,最终被迫西撤。八里桥之战结束,僧格林沁所部全军覆没,清军将领胜保在战斗中重伤。清军战败后,京[]一带无生力军可再战,英法联军直通北京。第二日,清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避走热河(今河北承德市)。[4][5]
八里桥之战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与侵华联军进行的较大规模的野战,也是关系到清朝京师安危的关键性一战。战败加速了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程,随后发生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事件。[5]战后,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兵力分散,为1860年太平军反攻创造条件。[6]蒙古骑兵在此役中的全线溃败,标志着统治中国战场两千余年的骑兵走下历史舞台。中西方枪炮与清朝冷兵器、传统火器的战力巨大悬殊,催生了洋务运动,西方近代军事体系开始在中国发挥作用。[7][2][8][9]

战役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