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唐代诗人
王建(765年—830年)[a],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大臣、诗人。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丞、陕州司马[2][1]
少年时期的王建在渭南度过。公元783年,14岁的王建离开渭南,移居到邢州龙冈县鹊山南的龙腾溪(今属河北省内丘县)。王建青年时漫游过邯郸邺县贝州洺州等地,结识了张籍、崔群等同龄人,相互切磋学业。贞元十六年(800年),33岁的王建因家境贫寒从军于幽州刘济幕,元和五年(810年),王建在魏博镇为官,在藩镇度过了十三年军旅生涯。从军期间,他还出使过扬州、荆州等地,接触了更多阶层的劳动人民,创作了多部同情劳动人民的作品。元和九年(814年),王建被选为昭应丞,进京做官,期间以《宫词》为代表。大和元年(827年)早春,王建迁徙至鄠县紫阁峰下的平原上定居。大和二年(828年)的秋天,王建被任命为陕州司马。大和三年(829年),王建去世。[2]
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王建诗歌的基本特色是语言通俗明晰,这在他的乐府诗中尤为突出。王建在创作中,诗的结尾常用重笔,乐府诗里的转韵也十分常见,其诗以田家、蚕妇、织女、水手等为题材,代表作有《簇蚕辞》《羽林行》《渡辽水》《促刺词》等,对当时社会背景有所反映。王建所作《宫词》一百首,多写帝王的侈靡生活,向称名作。今存宋刻本《王建诗集》十卷,另有八卷本《王司马集》传世。[1][4]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的王建在渭南度过。在《送韦处士老舅》一诗中,他对少年生活有所追忆。当时的他,天真聪慧,略带顽皮,时常与童子一同嬉戏玩耍,别人欣赏他的文学文采,毫不吝啬地给予他梨果。建中四年(783年),14岁的王建离开渭南,移居到邢州龙冈县鹊山南的龙腾溪(今属河北省内丘县)。青年时的王建不热衷追求功名,曾在诗中怒斥进士及第的朋友。他受佛老思想影响较大,还宣称愿皈依禅师。同时,他重视自身道德修养,不贪不邪,学习勤奋。王建青年时漫游过邯郸邺县贝州、洺州等地,结识了张籍、崔群等同龄人,相互切磋学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