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花舞

发源于惠州府兴宁县的道教舞蹈
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编的传统舞蹈艺术,属于道教舞蹈。已有数百年多年历史。这一种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奇葩,久演不衰,常演常新,颇具岭东齐昌风情,风靡海内外。2008年12月,兴宁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属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舞蹈起源

粤东地区的兴宁市为古惠州府兴宁县,曾为南汉国附都城(齐昌府),明清时期道教活动甚为兴盛,杯花舞即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除分布于该县外,在龙川县平远县梅县区五华县一带也有流传。原来以“五句板”说唱用的竹板进行击板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以本地俗称“伯公杯”的瓷质酒杯代替竹板,使声音更清脆,演奏更富技巧性,成为兴宁道教舞蹈特有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舞蹈道具

兴宁杯花舞所用的瓷杯,杯口直径二寸,杯底直径九分,高二寸。使用时,两杯口相扣,拇指托住下杯底,中指弯曲顶在上杯内,食指和无名指分别夹按在上杯的两侧,将上杯沿斜压在下杯口内,可以上下翻腕并两杯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