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科

辐鳍鱼纲鲟形目下的一科
鲟科(学名:Acipenseridae)是辐鳍鱼纲鲟形目下的一科,关于该科化石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侏罗世,[6]截止到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分类标准中,全世界共有4属25种,分别为鲟属Acipenser)、拟铲鲟属Pseudoscaphirhynchus)、鳇属白鲟属Scaphirhynchus);[15]中国分布有2属6种,[a]分别为鲟属及[huáng]属。[7]鲟科鱼类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11]多生活在淡水水域。[8]
鲟科鱼类通常体型大,最长可达4.2米,[8]最重可达1300千克[9]体长型,[2]覆盖着5行纵向排列的骨板,无牙,通常有两对触须用于感知环境。[10]一般以底栖动物为食,利用它们的触须贴近沉积物,寻找食物,包括昆虫、蠕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12]在夏季时会发生迁徙行为,鲟科鱼类可能会从深水区迁移到浅水区,在繁殖季节,所有鲟科鱼类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产卵迁徙。[12][13]
2021年,鲟科中多数物种,如中华鲟、长江鲟、达氏鳇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科下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4种。[5]截至2024年,该科鱼类中有25种被IUCN收录,其中1种为野外灭绝(EW)、17种为极危(CR)、3种为濒危(EN)、4种为易危(VU)。[4]鲟科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主要用于制作鱼子酱和获取肉食。[14]其中俄罗斯鲟的鳔可制成鱼胶,用于澄清酒类和保存羊皮纸[16]此外,鲟科鱼类在文化中被用作象征,与阿玛贝尔的传说、地方传统或其他历史文化因素有关,而且还被用于邮票和徽章的设计。[17][18]

分类与起源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