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三弦书

河南南阳市的传统曲艺
南阳三弦书又称“三弦[jiǎo]子书”,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襄垣晋中左权榆社晋南安泽浮山等地和河南南阳及其周边地区。
南阳三弦书有“慢板”、“二八板”、“三六板”、“流水板”、“快板”、“正板”等多种板式,演唱多以铰子腔开始,中间转入鼓子腔,最后复转回铰子腔,经“二六板”、“快板”结束。南阳三弦书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持弦人俗称“弦子架”,伴奏以外,还承担着和主演递二话、交流感情及接伴唱等任务。出节乐器主要包括腿梆、八角鼓、铰子等,其中铰子既可作出节的装饰音响,又可作表演的道具。
南阳三弦书有两百多个传统曲目,《鞭打芦花》、《张良辞朝》、《凤仪亭》等都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历史源流

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使这一说唱艺术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广泛的流传。三弦书的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种典型的说唱艺术,曾一度统治了南阳曲坛,一百多年传演不衰。现存曲目共有400多篇,包括段子200多个,书帽100多个和中长篇大书36部,其文学和音乐的艺术水平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