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学派

南宋陆九渊创立的学派
象山学派,南宋陆九渊所建立的学派。因陆九渊曾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所以被称为象山学派。陆九渊对孟子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同时吸收了程颢“道与心一,不为二”等思想,最终以“心”为最高范畴。该派以“存心、养心、求放心”的思想为核心和出发点,以“心即理”和体认“本心”的“易简工夫”为基本理论,以儒家的道德修养为根本目标,且注重其实践意义。代表人物除陆九渊外,还有杨简、曹建、袁燮、沈焕等。代表著作主要有《象山集》《陆九渊集》《慈湖遗书》《杨氏易传》《絜斋集》《舒文靖集》《定川遗书》等。[1][4][5]
南宋时期,虽然经济繁荣,但因为朝廷一味屈膝向金朝纳贡,庞大的军费和纳贡的费用,加重了南宋王朝和百姓的负担。达官贵族还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导致阶级矛盾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迫切需要一个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思想体系,来巩固稳定政权。而此时的儒家,因为“北宋五子”初步实现了儒学向哲学化、抽象化的理学的过渡,以张栻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家,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了“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象山学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陆九渊四十九岁后以祠禄官闲居于贵溪应天山(象山)立精舍讲学,这一时期从学问学之人极多,来见者逾数千人,象山学派逐渐形成。其门人分为两派,即史称“槐堂诸儒”的江西派和以“甬上四先生”为代表的浙东派。江西派的重要弟子有傅梦泉、邓约礼、傅子云、黄叔丰等,多是簇拥象山讲席,着力于构筑陆派门户。浙东派的“甬上四先生”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该派多是折服陆九渊“本心”之说,着力于对陆九渊心学的理论阐发,使陆学成为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的一个学派。该派在元代经历了朱陆合流,后由“江东四先生”[a]赵偕[b]等承续。明代陈献章湛若水对此派思想有进一步发展,至王守仁心学之大成,与陆九渊学派合称陆王学派。[1][3][7]
象山学派在当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开辟了心学学派,培养大批心学弟子,为南宋儒学的发展增添了一股学术力量,也开启了明代阳明学派的先河,使心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理学派别之一。其强调自立、自省、自重、自知、自有、自享的主体精神,为人们冲决权威和教条唤起了自觉意识,也提供了相应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其凸显“自作主宰”的精神,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基于对人的价值体认来独立思考,促进新价值体系的构建;其注重实理、实事、实学,讲究躬行践履,为后学纠正宋学空疏、汉学繁琐之风提供了启迪和动力。此外,近代的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都曾推崇心学,以其为批判程朱理学,冲击宗法纲常的思想武器。[2][8]

诞生背景

经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