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模式-快懂百科
新加坡模式是指新加坡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治理方式,[1][2]也被认为是一种后发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制度模式[2],它代表着高度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廉洁高效的政府、法治社会、良好的城市环境[1],随着新加坡取得经济腾飞、社会稳定、人民安居的成绩,其成功经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2] 对于新加坡模式的本质,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做过这样的表述:“没有什么本质可言。如果有,就是一种有能力持续调整以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模式。世界在变,我们也在变,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特色。”[3] 形成背景
二战后,民族解放的浪潮席卷东南亚,继马来西亚之后,新加坡于1959年脱离英国统治成立自治邦。同年,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胜,他出任自治邦总理。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合并,但合并后的联邦却一直被种族矛盾所困扰,1964年的种族暴动血案直接导致双方后来分道扬镳[biāo]。1965年8月9日,李光耀以总理名义宣布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4] 独立之初,新加坡面临着晦暗的发展前景。独立时,新加坡人口为200万,其中华人占3/4,人均GDP仅为450美元[4],国内失业率至少达到10%且住房短缺严重,人口受教育程度极低,各种族群移民之间缺乏民族认同感。[5]当时的新加坡没有工业和农业原料,没有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也不存在从事制造业的本土实业家,无论是食物、能源还是饮用水,都严重依赖外部世界。[5]然而,独立建国使得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陷入紧张。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寻找绕过一直以来作为主要中转货港的新加坡,直接从本国港口出口原材料的通道。此时的新加坡被迫暴露在经济民族主义的伤害之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