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柒拾

流行于四川乐山地区的一种纸牌
“贰柒拾”起源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有“桥字牌”之称谓,简称“字牌”。[1]
“贰柒拾”由清代码头工人在劳作之余发明创造,当时也主要用于益智娱乐,兼具博弈竞技性质。“贰柒拾”这一名字也暗含“盐味”。“贰”,是指盐、煤两种物质,其中,黑牌指代“煤炭”,红牌指代“盐”(白色的盐无法用白色来呈现“贰”字,就改用喜庆的红色来记);“柒”,正是指玩牌者手中的7房牌。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竹签牌携带不便,有人将其改进为纸牌。随着“贰柒拾”越来越普及,这一码头工人特有的博弈工具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在“贰柒拾”形成严格、基本固定的竞技规则后,更是风靡一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凡有人群聚集便有“贰柒拾”的博弈竞技。据统计,“贰柒拾”在乐山眉山的17个区县极为盛行,参与总人数在百万人之上,影响辐射成都重庆和川西南一带。[1]
“贰柒拾”因饱含浓郁的本地特色,2006年被列入乐山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首款“贰柒拾”手机游戏“博雅四川棋牌”正式发布。[1]

历史起源

贰柒拾”源于乐山五通桥区,所以也叫桥牌,字牌、小纸牌,它的历史来源可追溯到200多年前。[2]当时为清朝乾隆年间,五通桥区盐业兴旺。盐商揽头为便于同搬运脚夫们算账结算费用,实行每抬一包盐或煤,便按人头发一个印有编号的竹牌子。[3]为防假冒,每个盐商还请人在牌子上用不同的颜色写下别具一格的字体,以区分不同的码头,也算是乐山早期的一种防伪标志吧。[4]盐业兴旺,劳动力也便非常集中。休闲时间,这些负责搬运的脚夫们就用这些颜色不同、写有号码的竹牌子聚在一起斗数寻乐,于是,产生了最初的贰柒拾玩法。久而久之,在长期传播和运作之下,竹牌子变为纸牌子,这种轻巧、便利的纸牌便又很自然的产生了一整套规矩,贰柒拾也形成了一个独立普遍的娱乐工具,而且玩法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