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原名谭喜起,湖南攸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2][1][4]
谭震林在青少年时期当过装订工人、书店学徒,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茶陵县从事工人运动。[2][5]1927年秋,谭震林上井冈山,历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湘赣特委书记等职,1929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为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2][6]1931年初,谭震林任红十二军政治委员,次年任福建军区司令员,1933年调国家保卫局任科长。[2]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谭震林留在闽西,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部长,坚持南方游击战争。[2]抗日战争爆发后,谭震林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次年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兼任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2]1943年至1945年8月,他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中共淮南区党委书记,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2]解放战争初期,谭震林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1946年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次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同年冬兼任山东兵团政治委员,与许世友指挥部队在山东内线作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兵团相配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2]1948年11月,谭震林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治委员兼第七兵团政治委员,在淮海战役中任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战役的领导和指挥,1949年5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谭震林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新解放区的清匪反霸、土改镇反、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作了大量工作。[2]1954年12月,谭震林调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9月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5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10月后兼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5年、1978年当选为第四届、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2][7]谭震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副主任。[2][8][9][10]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