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陂花鼓戏-抖音百科
黄孝花鼓是一种湖北武汉的地方传统戏剧。自清中叶至1926年之间流行于湖北省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名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节后玩灯时演出,故又名“灯戏”。最早由民间的划采莲船、踩高跷、打架子鼓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其发展到1926年改称“楚剧”。“黄孝花鼓”自起源到成为黄孝地区一种正规的地方剧种的100余年的历史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以黄孝片语言为说唱形式的小戏,走过了它曲折艰难的道路。楚剧的原生态戏曲,简易道具,简单服装,演出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的限制,演唱自由,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 起源
“黄孝花鼓”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有黄梅县紫云山、龚平山一带的茶农,由两人扮为一丑、一旦踩高跷演出的歌唱形式流传到孝感、黄陂两县。1882年前后,黄陂、孝感两地的民间艺人受黄梅采茶小戏的影响,于农村春节玩灯时仿效其歌舞,以踩高跷的形式,一边行进一边唱小调。继之乃去跷而走平地演唱,后来演出者又装扮成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演唱,并由单人演唱变为男女对唱和五至七人演唱,接着又配之以锣、鼓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 唱腔分类
此时的“黄孝花鼓”雏形已经形成,为典型的“黄陂腔、孝感调”。这时的“黄孝花鼓”也只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土戏。一班三五个演员兼打击乐、打击乐兼帮腔(无弦乐伴奏)。后来兴“挂彩”,即着戏装和化妆,但服装简易,多是借新娘子的新衣新裙,化妆也只是搽宫粉抹胭脂,旦角头上开始出现“包青纱”现象,这就是后来楚剧旦角“包头”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