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木枝,属于中药材的一种,主要来源于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的树枝[1]。这种药材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和长江以南地区[2]。柞木枝的主要功效在于催产,适用于难产以及胎死腹中的情况[3]。 形态特征
柞木,又称凿子木、凿头木等,是一种常绿的大灌木或小乔木,高度可达4-15米。其树皮呈现棕灰色,且会从下方向上翻卷成小片。幼年时期,柞木会有枝刺,而结果的植株则没有。它的枝条可能带有稀疏的短毛。叶子质地较厚,形状多样,可能是菱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度在4-8厘米之间,宽度约为2.5-3.5厘米。叶子的两端分别呈现出渐尖和楔形或圆形的特点,边缘有锯齿,两面通常无毛,但在接近基部的中脉处可能会有一些污毛。叶柄很短,大约只有2毫米长,上面也有短毛覆盖。花小,总状花序生长在腋部,长度在1-2厘米之间,花梗非常短,约3毫米长。花萼有4-6片,卵形,长度在2.5-3.5毫米左右,外部有短毛。花瓣缺失,雄花有许多雄蕊,花丝细长,约4.5毫米长,花药椭圆形,底部附着。花盘由多个腺体构成,环绕着雄蕊。雌花的萼片与雄花相似,子房椭圆形,无毛,长约4.5毫米,单室,有两个侧膜胎座,花柱短,柱头分裂。花盘圆形,边缘略微波浪状。果实成熟时为黑色,球形,顶部留有宿存的花柱,直径在4-5毫米之间。种子数量一般为2-3粒,卵形,长2-3毫米,新鲜时呈绿色,干燥后变为褐色,表面有黑色条纹。花期在春季,果期在冬季。 栖息环境
柞木主要栖息在平原、丘陵地带、村落附近或者山麓的疏林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