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时数

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
日照时数(英文:Sunshine duration[1])是一项气象数据指标,[2]指太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线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单位为小时(h)。[3]
日照时数最早由美国气象学家克里斯托弗·W·里特利(Christopher·W·Ritterly)在20世纪初提出。[4]1981年10月[5]世界气象组织(WNO)观测方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日照时数的定义。[6]日照时数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辐射测量法[7]、烧痕法、对比法、扫描法等。[8]测量仪器有暗筒式(又称乔唐式)日照计[9]、聚焦式(又称康培司托克式)日照计、双金属片日照计[10]、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等。[9]全球年日照时数分布总的趋势是低纬度多,干旱少雨的地区多,高纬度少,湿润多雨的地区少。全球日照时数按季节分布总的趋势是温暖季节多,寒冷季节少,旱季多,湿季少。[11]
日照是太阳辐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日照时数的变化能直接影响地面水平能见度、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布规律对于农业生产布局、城市规划太阳能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日照时数观测是气象部门观测的基本项目之一,日照时数在农业生产服务、天气气候预报业务和气候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3]

发现历程及命名

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