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耳

一种娱乐形式
空耳(英文:Hollow Ear)最初源于日语词语“そらみみ”,义为“幻听”,是对口语声音的再度解读,既是流行的娱乐现象,又是少数群体的共同语言。“空耳”的本质是语言的谐音化,是把一种语言的词汇谐音成另一种语言的现象。[1][2][3]
空耳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视综艺节目《田森俱乐部》推出的“空耳时间”环节。2006年日本人开发了弹幕视频网站,因“空耳”与“弹幕”的互相配合,而普遍流行。此后,在中文互联网中,空耳作品借助弹幕而传播得更广,2016年成为热词的“蓝[sōu]香菇;2021年出现了大量关于“华强买瓜”视频的二次创作。“空耳”逐渐从一个陌生字眼走入到大众视野,因其具有:娱乐性、不可分性、源音性和超时空性。[4][5][6]
空耳源于语音的模糊转化及注重语言的通顺有意义,因此空耳作品有其独特的语境:物理语境和话语语境。空耳现象的出现具备两种因素:韵律因素和语义因素。基于在网络中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丰富了空耳的类别,可以分为丧病“空耳”、文艺“空耳”、吃货“空耳”和点名“空耳”。根据语言的转变,“空耳”分为两种类型:将外国语言转化为本国语言以及对模糊不清或不熟悉的本国语言内部的转换。[7][8][6]
空耳语言现象填补了认知概念与语言表达之间的空白,既体现了语言的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创新,也体现着人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接纳和推广方式。处于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动态过程中空耳话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能够成为使用群体建立良好形象、寻求社会认同的语言。但低俗的空耳流行语对使用群体在线下日常生活中增加语言沟通的成本。[2][9][8]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