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

中国现代经济学家
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男,原名杨曦光,出生于中国吉林省敦化市,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籍华裔,中国现代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3][1][2]
1968年,杨小凯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向何处去?》,因此被判入狱10年。[7]在狱中,杨小凯拜当时也关在牢里的二十几位教授、工程师为师,学习了数学、英语材料力学和机械学。[8][9][2]1978年,杨小凯刑满释放后,在湖南大学旁听数学课,后在邵阳新华印刷二厂做校对。1981年,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数量经济学方向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工作的两年里,他出版了《经济控制论初步》和《数理经济学基础》等专著。1982年毕业,其获得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经济管理系聘为讲师。[2][8][3][10]1983年,杨小凯留学海外,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赏识,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1988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于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并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990年,他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聘为终身教职。[2][10][11]
1993年,杨小凯与黄有光出版了著作《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将劳动分工、专业化经济和经济组织结构引入经济学的核心,标志着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同年,杨小凯升任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并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8年,杨小凯撰写的以新兴古典经济学为核心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出版,在经济学界引起热烈反响。[2]同年,杨小凯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1]2001年,杨小凯又出版了《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和《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两本著作,这两本著作包含了杨小凯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全部研究成果,标志着新兴古典经济学走向成熟。[2]同年,杨小凯被确诊为肺癌晚期。[9]2002年和2003年,杨小凯曾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5]2004年7月7日,杨小凯因患肺癌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家中病逝,享年56岁。[3][4][1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