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鳞太攀蛇-抖音百科
细鳞太攀蛇(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1]别名内陆太攀蛇,[2]是眼镜蛇科太攀蛇属的一种蛇类。其主要分布在昆士兰州西南部和南澳大利亚州东北部的海峡地区,[5]多栖息在半干旱地区的土壤裂缝、洞穴中,在有稀疏植被覆盖的平原、沙丘或岩石中也有发现。[5]其主要以中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主要是啮齿动物(老鼠)。[5] 细鳞太攀蛇平均体长2m,体重1~2kg,头部长方形,眼大,[5]毒牙长7~13mm[7],体被鳞,身体颜色随季节性变化。[5][4]细鳞太攀蛇繁殖期在冬季末期,雄性交配前会发生竞争行为,雌性在洞穴或土壤裂缝中一次产卵平均数量为11~20个,孵化周期约9~11周,[5][4]平均寿命10~15年,最多可达到20年[8]。 细鳞太攀蛇是公认陆地上毒性较强的蛇之一,其一次排出的毒液可以毒死20吨的猎物,[9][10]其毒液用于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和实验室研究。[11]中毒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虚脱和瘫痪,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横横肌溶解等症状,肾功能等也会发生损害。[9][5] 命名与分类
历史上,生活在南澳大利亚州东北部的土著人起初将细鳞太攀蛇称为“Dandarabilla”。1879年,爱尔兰古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麦考伊(Frederick McCoy)则是首次科学地描述了该种动物,将其命名为“Diemenia microlepidota”。而后在1882年,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威廉·约翰·麦克利(William John Mackley)再次描述了该物种,并更新其学名更订为“Diemenia ferox”。[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