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只要是爱,是爱,就是美

不过只要是爱,是爱,就是美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即布朗宁夫人(1806 - 1861),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女诗人。她在15岁遭遇意外受伤后,开始了漫长的卧床生涯,这段时期她广泛阅读书籍,并投身于诗歌创作。她的爱情故事与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的私奔婚姻,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传奇。布朗宁夫人的代表作《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深刻地描绘了她在这段感情经历中的内心世界。[1]

个人背景

布朗宁夫人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在乡间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她的教育背景深厚,能够阅读古希腊语希伯来语的文本。她的诗歌才华在年轻时就已经显现,13岁时,她的父亲秘密出版了她的作品,其中包括她自称为“伟大史诗”的篇章和《马拉松战役》。到了20岁,她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诗集。1833年,她翻译的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面世。同年,她搬至伦敦居住,并结识了许多知名诗人,如华兹华斯。1838年,她凭借诗集《天使及其他诗歌》获得了声誉。布朗宁夫人不仅关注艺术,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1844年,她发表的短诗《孩子们的哭声》谴责了资本家对童工的虐待,推动了议会针对这一议题的辩论。[2][1]

爱情与婚姻

1846年,布朗宁夫人不顾家人反对,与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私奔结婚,并移居意大利。他们在佛罗伦萨共同生活了15年,这段时间也是布朗宁夫人创作的高峰期。除了《葡萄牙十四行诗集》(1850),她还撰写了《圭迪公寓的窗子》(1851)和《在大会以前写的诗》,这些作品反映了她对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直到逝世前夕,布朗宁夫人仍然保持着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她公开批评卖淫制度,并为争取妇女权利而奋斗。[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