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教合一-快懂百科
"三教合一"是对儒家、佛教和道教这三种教派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和概括。在宋元之前,儒、释、道三教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在这些融合的过程中,这三种教派都展现出一种共同的思想倾向,即从注重外在的修养和表现,逐渐转向对内在心灵的修炼和涵养。这种共同的思想倾向使得它们在"修心"的问题上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和理念。[1] 儒、释、道三教虽然各具特色,但在深层次的精神和实质上却展现出一致性。[2]北宋时期,北宋哲学家将儒、释、道进行了调和,孕育出中国古代社会最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宋代时道教出现了内丹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理学的思想体系,完整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理学的“三教合一”影响到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1] 历史发展
三教的概念
“三教”,指的是儒、释、道三家。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梁武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