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蛊,俗称“草鬼”,苗蛊中的蛊,有的认为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也有认为是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 如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虫。传说放蛊是中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4][5] 苗蛊,产生于原始社会。相传伏羲是创制八卦的人,八卦之中,正有蛊卦。[6]相传为大禹作的《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关于蛊的想象。在殷墟甲骨文中屡见有“蛊”为虐作害的卜辞。周朝时期专门设置“庶氏”,来管理去除毒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人用器皿专门来培养“蛊”,从而形成了古代造蛊的主要模式。汉武帝时期,巫蛊术尤为流行。[7]苗族很早以前就发明了蛊药,并擅长施蛊之术。由于苗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受到外族人的伤害,为了保全自己,才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以及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难免对族内外非敌对人员造成伤害,因而遭到了族内外多数人的痛恨,苗族蛊术就逐渐消失了。[8] 贵州苗族笃信巫蛊文化。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苗民们都没有从心理上根本消除对巫蛊的恐惧,至今苗疆无一处不信蛊。[9]同时蛊分很多种,例如蛤蟆蛊、蚂蚁蛊、水蛊、蛔虫蛊、麻雀蛊、蜈蚣蛊、情爱蛊等。[2] 苗蛊危害性首先表现在对苗族社会内部血缘亲情关系的摧折与破坏,对民族内聚力的干扰和破坏,这主要体现于婚姻形态上和家庭、家族关系上。它是离间苗汉民族关系的赘瘤,制造民族隔阂的痼疾,延缓民族自然同化的瘴疠。[10]还体现在《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有对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和治疗的医方。[11]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