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mental stress)也称心理压力,是指来自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事件(应激源),被大脑皮层感知后,在情感、认知、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将刺激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并导致人体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系统性综合反应的过程[1]。 应激原来是工程学上的一个术语[4]。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生理学家坎农(W.Calmon)和加拿大的病理学家塞利(H.selye)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应激的生理性病理反应进行开拓性研究,1936年塞利(H.selye)首次将“应激”应用于医学研究[5]。心理应激的应激原根据属性可分为躯体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文化性应激原;根据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可分为应激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的困扰、工作相关应激原、社会、环境应激原;根据应激原的性质分类,可分为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6]。 心理应激与温度、湿度、挫折、冲突、突发性自然灾害、战争威胁或社会动乱、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突然变故、社会环境的意外与持续变动等有关[6]。可以通过认知评估测量、情绪反应测量、应激激素测量、心血管反应测量等手段进行检测判断[1]。对于确诊的患者可以通过中医治疗[7]、疏导治疗[8]、眼动脱敏再处理等手段进行治疗[9]。
起源与发展
应激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