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填土

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堆积土
人工填土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堆积土。物质成分较杂乱,均匀性差,根据组成物质或堆积方式,又可分为素填土(碎石、沙土、粘性土等)、杂填土(含大量建筑垃圾及工业、生活废料)、冲填土(水力充填)及压实填土(分层压实土)等。填土堆积时间愈长,土的密实度愈好,作为地基的强度愈高。

简单介绍

填土通常指人类工程和生活活动过程中随机堆填而成的无规则的无序堆积体,在建设工程中,填土位于地层的顶部,或作为新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或作为基坑边坡的坡体结构与荷载。填土因其特殊的成因,工程意义上有其特殊性,如常见的不均匀、欠固结、湿陷等,均是不利于工程安全的特性。在早期工程建设中遇到填土时,经常采用换填的方法解决填土存在的问题,工程勘察常常也只说明填土的厚度、范围、主要成分,很少对填土做更多的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旧城改造的加速推进,建设用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价格日趋昂贵,原来一些闲置的深厚填土场地开始开发建设,许多城市的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也存在许多不同厚度的填土场地。当深厚填土作为地基土使用时,若采用换填处理,则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换填质量难控制;若深厚填土场地周边存在建(构)筑物、管线等,采用换填方案时,会出现基坑边坡的安全稳定问题;若换填深度内遇到地下水时,问题更多、难度更大。因此,在充分调查了解填土特性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和处理方案,就可将这种“无用”的废弃填土场地变为有用之地,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又可以保护周边建(构)筑物,并改善区域环境。
为了达到充分利用填土场地的目的,需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对于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填土予以特别关注,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勘测,方可为后期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笔者在进行填土场地岩土工程设计时,发现很多工程勘察报告对填土的勘察缺少手段、成果不够深度、难以满足为充分利用填土而进行岩土工程设计的需要。可以认为,目前勘察人员在思想意识上仍然未能摆脱传统的填土不可利用的思想,对填土场地的勘察往往简单化。

分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