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节

起源于中国唐朝的节日
风筝节,是一种古老而富有文化意义的庆祝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文化和传统中都有体现。风筝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1]
风筝节起源于中国的唐朝。[2]1978年,迪耶普国际风筝节创建,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欧洲规模最大,也是世界三大风筝节之一。[3][a]1984年4月1日-3日,潍坊市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4]1997年,澳洲最大的风筝节——澳大利亚国际风筝节诞生。[3]2005年3月26日,“中国西安首届风筝节”在西安张家堡广场举行。[5]2018年10月27日,首届中国-南非风筝节在开普敦举行。[3]2025年,景芝芝香·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计划于4月19日开幕。[6]
风筝节展现了风筝在不同文化和传统中的重要性。从传统的风筝设计到现代的科技创新,风筝节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也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和理解。[1]

历史沿革

风筝节起源于中国的唐朝。[2]早在宋代就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据说当年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当地北山上的一块 “仙掌石” 上凿了一个 “流杯池”,每逢重阳,他就会邀请当地的好友名士,齐聚于石上,一面饮酒欢聚,一面观赏风筝,而附近的百姓也聚集到山间,搭起帐篷观看。久而久之,就成了当地的一大盛事,可以认为这是阳江风筝节的前身。到了清代阳江重阳放风筝的活动越来越多人参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