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是现当代中国文坛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作家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可溯源于鲁迅先生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一批接近农村,甚至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较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所谓“乡土文学”[1][2]。
“乡土文学”的概念在1935年鲁迅给《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作序时正式提出。“乡土文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创作,把乡土作为审视和批判、怀旧和惦念的对象,而作者是站在乡土之外的,如鲁迅的《阿Q正传》。乡土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作家看待乡土的视角发生了由外而内的变化,乡土成为了历史发展和变革的主体。开放背景下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其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中,出现一些与农村经济改革发生关联的作品,比如贾平凹 《鸡窝洼的人家》、何士光《乡场上》[1][3][4]。 简介
概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