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

印于文件上表示或签署的文具
印章一种雕刻和书法融合的艺术,是和中国书法、绘画密不可分的艺术样式。由于印章独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鉴赏领域古玩市场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印章名称很多,不下十几种,主要有:玺、宝、图章、图书、图记、[qián]记、钤印、记、戳记等等。古时候,印章通称为玺。到秦统一中国后,只有天子之印称为玺,其余的都称印。到了汉代,诸侯王称玺,将军称章,其余称为印。后来到了清代,皇帝之印称为玺,变叫宝,亲王以上的印叫宝,郡王以下的官员的叫印,私人的叫图章等等。印章的称谓已无关紧要,也无限制,但仍以印章为最普通。现代印章用途有很多种,有儿童玩具的木质橡胶章,教学运用的学生章,还有饭店等地方运用的数字和教育儿童用的字母章等。制作印章垫的材料有光敏垫、储墨垫等等。而印油则分为水性印油、油性印油等。[1]

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