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江号子-抖音百科
川江号子,作为木船时代川江流域的一种工作号令,是船工和纤夫拉纤时,为鼓舞劳动士气,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形式,被誉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3][4][5] 川江号子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a]其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是四川东部和重庆。在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一带部分航道曲折,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3][2][6]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号子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几句唱词,它是一个群体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川江号子从原来每天必唱、无法离弃的生活方式日渐变成舞台新秀。21世纪初,各流域川江号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有商业演出,也有义演。金沙江号子每年至少能接到五六个大型汇演的邀请函,嘉陵江号子、关河号子等逢年过节也会受邀表演。[7]川江号子所面临的实际境况不容乐观。首先是濒临失传的威胁。舞台上所演绎的川江号子,其艺术原真性也正逐渐丢失。[8]川江号子计有四平腔数板、懒大桡数板、起复桡数板、快二流数板、落泊腔数板等不同的腔型类别。川江号子有26种词牌,100多首唱词。[9]川江号子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营》《桂姐修书》《魁星楼》等。[2] 2003年获得四川省在宜宾举办的第五届“阳翰笙”文艺一等奖。2005年“川江号子”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获特别奖。[10]2006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川江号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是曹光裕。[11][6]川江号子从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同时,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其发展也较为完善,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2] 历史沿革
历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