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

汉语词语
对钱,汉语词语,是指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泉”。它们的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只有书法形式不同,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钱称为“对儿钱”。对钱是中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其制作风格相同,显示出对称的美感。

历史起源

对钱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南唐宋代最流行,元以后绝迹。从北宋天圣元年开始,直到南宋淳熙七年停铸,铸行长达150多年,共出现过十几种。南唐时有“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唐国通宝”篆楷对称、“永通泉货”篆隶对称等。到了北宋时期,除了天圣年以前的宋元、太平、天禧、祥符、景德咸平钱和天圣年以后的康定庆历崇宁大观外,可以说无钱不成对。而且形制非常讲究,也非常严格。比如至道元宝行草成对,绍圣元宝行篆成对。宋徽宗时更是对钱集大成时期,重和政和宣和都有多种对钱相匹配,其质量之精、书法之美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的。
日本学者之所以能深入研究对钱,是由于日本靠中国流入的部分古钱进行研究,多属于北宋钱,经过几代人的收藏、研究、比较异同、细致观察,所以日本学者先行一步,对对钱有颇深的研究。国内钱币界的有识之士正埋头工作,以待有一天能够赶上日本,为对钱的研究作出贡献。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