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他学吹民间小调。娘带他到宿县逃荒要饭,每到一处,吹着笛子,挨户乞讨。年他又受聘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一学期,传授笛子演奏技艺。 正文
尹明山(1911~1981),砀山县赵楼乡王屯村人。宣统三年(1911 年)二月初八出生,家境贫寒,一家8 口,靠7 亩地为生。11 岁那年双目失明,只好在家里或在门口摸着墙根走。他虽失明,但有灵敏听觉,非常喜欢听民间艺人吹奏笛子和唢呐。他家门前不远,有条大路通往县城,经常有抬花轿吹唢呐的打门前过,他总是跌跌爬爬赶去听,唢呐声远去了,他还歪着脑袋听余音入了迷。 十二、三岁时,有个货郎担歇在门口,吹起竹笛《孟姜女》。货郎忙着卖货,他轻声告诉爹:“爹,把笛子拿给俺摸摸好吧?”爹征得货郎同意,把笛子拿给他:“别弄坏。”他接过笛子,摸摸笛子有几个孔,用手指量量笛子有多长问:“爹,笛子是啥做的?”爹说:“是竹竿挖的。”问:“爹,俺来试试能不能吹响?”爹说:“你试吧?”他嘟噜一声吹响笛子,货郎一把夺回笛子:“小瞎子,瞎吹啥?”他臊得满脸通红。货郎吹起笛子走了。爹问:“你想学吗?”答:“想。”后来他爹花了几个铜板,买支小竹笛,嘱咐他:“你就慢慢摸吧。”从此笛子成为他的终身伴侣。
初期,他学吹民间小调。后来,每天早晨他拄着棍,拿着笛,向山坡树林走去,听各种鸟鸣,反复描摹。吹累了,在树荫下躺一会再吹,变化无穷的鸟鸣,仅凭一般的笛子吹奏技艺是很难表现出来,他利用一个孔眼吹出满孔音、大半孔音、半孔音、小半孔音……再加上手指按孔的“松、紧、颤、滑”等方法,形成滑音,从而能够完美地把百鸟的美妙声音摹拟下来。鸟声学到手,又来琢磨走兽音,并且向大人、同伙们询问各种飞禽走兽的形状、颜色,一一记在心里,吹奏技艺不断提高。一天,他在村头树下吹奏《黄麦割过》,把大人和孩子都吸引过来,都说:“这孩子灵,吹得像,将来可以靠笛子谋生。”可也有人说:“靠笛子不行,还得学算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