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深衣是汉代女性常见的服式之一,其特点是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这种服装的设计使得行进时不露足部,同时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采用交领设计,领口较低,便于展现里面的衣物。[1]
服饰特点
曲裾深衣的特点在于其后片衣襟接长,形成的三角形经过背部再绕至前襟,腰部使用大带来固定,从而遮盖住三角形衣襟的末端。这种设计被称为“续衽钩边”,其中“续衽”指的是延长衣襟,“钩边”则是描述绕襟的样式。曲裾深衣的出现与当时汉族衣冠缺乏连裆罩裤有关,这种设计增加了下摆的保护性,使其更加符合礼仪规范。起初,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穿着曲裾深衣,男性的下摆较宽大,方便行动,而女性的则相对紧窄,下摆呈喇叭状。[2] 制作工艺
曲裾深衣的具体造型多样,取决于续衽的布料形状、大小和长短。有些衣襟展开后呈现出倒三角形、半圆扇形或不规则的梯形,长度也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拖到地面,有的仅遮住大腿。这种多层次的款式难以做到精确制作,右襟通常是斜线垂下,穿时向后包裹,左襟则覆盖在其上方,以掩盖余角。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将左襟提起较高位置,如果直接剪去多余的部分,则会破坏对称美感。因此,出现了将左右襟均剪裁成尖角的做法,形成了独特的“交输割正幅”风格。此外,汉代流行的三重衣中,曲裾深衣的下摆形态各异,既有直筒型,也有先收紧后变宽的鱼尾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