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shāng]权法是一种依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确定决策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按照信息论基本原理的解释,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而熵是信息论中测度系统不确定性的量。如果某个指标的信息熵越小,就表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量也就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则其权重也应越大;反之,某个指标信息熵越大,就表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少,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小,则其权重也应越小。[1]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是信息论中的熵概念。熵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K.Clausius)于1854年提出的,[2]1948年,香农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3] 熵权法的优点在于这是一种客观赋权法,避免指标权重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为贴合实际。通过对各指标熵值的计算,可以衡量指标信息量的大小,从而确保所建立的指标能反映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3] 物理意义
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S表示。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dS=(dQ/T),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质的热量;下标“可逆”表示加热过程所引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若过程是不可逆的,则dS>(dQ/T)不可逆。单位质量物质的熵称为比熵,记为s。熵最初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出的一个反映自发过程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参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根据大量观察结果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下述表述方式:①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可能作相反的传递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②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热机不能全部地、连续不断地把所接受的热量转变为功(即无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③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摩擦使一部分机械能不可逆地转变为热,使熵增加。热量dQ由高温(T1)物体传至低温(T2)物体,高温物体的熵减少dS1=dQ/T1,低温物体的熵增加dS2=dQ/T2,把两个物体合起来当成一个系统来看,熵的变化是dS=dS2-dS1>0,即熵是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