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操·琅然
北宋 · 苏轼
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评价
译文
欧阳修在滁州游琅琊幽谷,山水秀丽,飞瀑鸣泉,声若环佩。欧阳修非常喜欢,喝着酒倾听,美妙动人,乐而忘归,写了篇《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当时就刻石立了碑。过去十多年后,沈遵特意跑到滁州探访,见那琅琊山水确如醉翁妙笔所绘,就动了兴致,以琴寄趣,创作了一支宫声三叠的琴曲《醉翁吟》(即《醉翁操琅然》)。沈遵寻了个机会为欧阳修亲自弹奏此曲,欧阳修听了很高兴。并应沈的请求为该曲作了词。欧词自是大手笔,“然调不主声,为知琴者所惜。”调不主声就是唱不出来。沈遵的《醉翁吟》传开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不但争传《醉翁吟》琴曲,连欧阳修所作《醉翁吟》歌词,也有好事者纷纷为其谱琴曲,但都不理想。冥冥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机缘,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欧阳修、沈遵相继去世,庐山玉涧道人崔闲还惦记着这件事。崔闲精通琴曲,曾拜沈遵为师。他非常喜欢此曲,“常恨此曲无词,乃谱其声,请于东坡居士。”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崔闲多次从庐山前往拜访。一次他揣着《醉翁吟》的曲谱登门,请东坡填词。苏轼不但诗文高妙,而且精通音律,听明来意,欣然应允。于是乎,崔闲弹,东坡听,边听边谱词,不大一会儿就完成了。
飞瀑似珠玉叠串琅琅鸣泉,高山推出明月,清朗团圆。我问:是谁?琴弦轻响,优美的旋律,回荡空山,无人应答,静寂塞满广大空间。只有醉翁理解这天上的琴弦。这是大自然的音籁,美妙呵,难以言传。明月中天,清风把琴声送出很远,露水似真珠,眨着笑眼。此时此刻,谁能安恬入眠?背负草编筐篓的人,走过山前,大声高呼:有心人才能如此这般。
醉翁长啸,吟诵新的诗篇。余音袅袅,回答的是谷中的流泉。醉翁去了,不再回还。抛下的只是,朝的吟咏,夜的哀怨。山,有时会裸露光秃秃的山巅;水,有时会倒流回环。然而,醉翁呢?他已不会回到少年。醉翁呵,已经归去,幻化成仙。这美妙的乐曲,却留在人间。不信,请你倾听,听呵,听这流注的奔泉。手指弹奏以外,还有新的一两只和弦,这《醉翁操》便是乐曲中的名篇。
[
2
]
作品简介
《醉翁操·琅然》是北宋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专门为琴曲《醉翁操》而谱写的,这首词上片状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下片描述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全词节奏鲜明,韵脚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其中画面感十足,于乐曲搭配更见绝妙,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
1
]
作品赏析
此词就是专门为琴曲《醉翁操》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而谱写的。
这首词上片,状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清圆”二字,有用以形容月亮的,这一绝妙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够于醉中得之,亦能理解其天然妙趣。于是,这就进一步表明了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一句不是正面写声响,但却说出了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在此明月之夜,“风含翠篠娟娟净,雨冉冉香”,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人眠。“荷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上二句说一般人听此曲听得入了迷,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孔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描述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所说,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二句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二句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蔚然而深秀之琅琊,有时候也将失去其奇丽景象。至于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因此,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二句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意在人问,试听徽外三两弦。”二句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存人间,这就是琴曲《醉翁操》。因为琴曲《醉翁操》乃鸣泉之另一知音沈遵,以琴声描摹下来的乐曲,同是鸣泉之天然和声。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题。
全词节奏鲜明,韵脚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其中画面感十足,于乐曲搭配更见绝妙,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
4
]
创作背景
作者在词序中交待了写作此词的原委。因欧阳修州游琅琊幽谷,飞瀑鸣泉,声若环佩。美妙动人,乐而忘归。后太常博士沈遵,依自然之声,谱为琴曲《醉翁操》。但此妙曲有声而无辞。欧阳修现存有《醉翁吟》(即《醉翁引》),苏轼以为与琴声不合,故有此作。
[
3
]
[
1
]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作品评价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人谓东坡作此文,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轶。
明·陈天定·《古今小品》:王纳谏云:此等题,清远为上,意解次之。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东坡自评其文同: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唯词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