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鸡行
· 杜甫
xiǎoxiàngshìmài
bèixiāng
jiāzhōngyàn
zhīmàihuánzāopēng
chóngrénhòu
rénjiě
chóng
zhùhánjiāng
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评价
译文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
4
]
作品简介
《缚鸡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捉放家鸡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对鸡虫命运的怜惜之意是不堪人世纷争扰攘的心境的折影。诗人由鸡啄虫、人缚鸡这样无关紧要的是非得失问题而陷入沉思之中,而且使全诗的理趣定味更加浓郁。此诗语言浅显易懂,以议论入诗,其意颇远。此诗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
[
1
]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又一首现实主义作品,大约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由盛而衰之际,战乱四起,百姓深陷苦难之中。此时的杜甫虽有扶危济难之心,却已年迈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逃难至四川,仍不忘关注时局,创作了大量诗篇咏叹国难民苦,表达内心忧国忧民的苦闷。此诗便是以鸡虫为喻,暗讽现实,劝勉世人。
诗歌前两句叙事,写年幼的仆人将鸡捆住,拿到市场上去卖,而不愿被捆缚的鸡一边挣扎,一边呜叫着表示抗议。其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鸡的叫声写成人类间的“相喧争”,不仅把“鸡被缚急”的情态写活了,同时也暗示着世人的争权夺利便如同家禽吵闹一般,无意义又令人厌烦。
紧接着的四句,作者就此事进行了一番思考:为何要卖鸡呢?原来是家中人不喜鸡吃掉虫蚁,觉得这种行为属于杀生,可是鸡被卖后,也难逃被宰杀食用的命运啊。虫蚁和鸡同样作为生灵,难道该厚此薄彼吗?
末两句作者在命仆人放开鸡后,又转念想到,鸡保全了,虫蚁又要遭殃了,得与失之间,似乎永“无了时”啊!最后,似有所悟,又似乎并未彻底了悟的作者,倚靠在阁楼边,望着悠悠流淌的寒江水,陷入了沉思。
作者真正关心的,当然不是鸡和虫的命运, “鸡虫得失无了时”,其实是直指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无了时。战乱是一部分人的争权夺利,是彼此间没完没了的“食”与“烹”。表面上看来,作者并没有在诗中就此明言他的态度,事实上最后一句的写景之语,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已达到言已尽却意无穷的效果。这首诗的确是一篇很好的议论,一直到最后结句的妙用,并非是一般人所能写出来的。
[
2
]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大历元年(766)冬西阁所作。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际,至玄肃两代的宫廷政变,下至大小军阀割据、争夺。他逃难栖身四川,数经战乱,历尽沧桑,诗人自不免鄙视这人世间的作为,而以鸡虫为喻,创作了这首诗。
[
3
]
作者简介
杜甫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作品评价
宋·洪迈容斋随笔》:此诗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
明·钟惺《唐诗归》:读此数语,觉放生多事,达甚。慈悲中生出寂悟。
清·金圣叹《杜诗解》:此首全是先生借鸡说法。前四句借《孟子牵牛章》“牛羊何择”演成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