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僧伽塔
北宋 · 苏轼
怀
使
退
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评价
译文
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见到的已不是澄观苦心经营所建。
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
2
]
作品简介
《泗州僧伽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咏叹人们对僧伽塔祈祷求福,表达了作者在政治失意时以随缘自适的超然态度来自我安慰。全篇议论说理,却写得清空如话。
[
4
]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前六句是对往事的回忆,五年前(公元 1066年),苏轼护父丧归蜀,由于饱受逆风之苦,于是船上众人劝诗人在僧伽塔祷风于神,没想到香还没燃完,风向便改变了,逆风变成了顺风。一时之间,顺风而下。船速迅速提高,“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极言船速之快。
然而诗人并不因为神灵有助于自己而相信神灵,尽管他私心感谢神灵给他提供了方便。诗人马上想到号称“无心”的神灵为什么厚待他而薄待别人的问题。因为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对神的要求并不相同。耕田的祈雨,收获的祈晴,来往于江上的人对风向也各有所求。如果人人求神辄验,那么,神岂不要一日乃至一刻千变?因而,“灵”出于偶然,“无神”倒是必然的。诗人抓住了这种突然袭来的想法加以发挥,平淡而又诙谐地揭示了一个极简单却又常被人忽视的道理。
“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写诗人当时的心情。诗人认为自己已远离世俗,对去留行止已不放在心上,因而也用不着去求神,给它增添麻烦了。在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不系于物的自由心境。结尾四句写登塔观看风景。前二句写塔已非旧观。后二句写登塔观览。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是反佛的,但禅学精神却深入其中,因为禅学的真谛在于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这首诗正是表现了佛家“真谛”。
[
3
]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苏轼杭州通判任,路过泗州僧伽塔,作了这首诗。一说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时作者奉命移知湖州,经过泗州。
[
2
]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作品评价
《纪评苏诗》:纪昀评:纯涉理路而仍清空如话。
《苏诗选评笺释》:汪师韩赞:至理奇文,只是眼前景物口头语,透辟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