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令·茶词
北宋 · 黄庭坚
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评价
译文
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
5
]
作品简介
《品令·茶词》是北宋词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词。该词把作者当时日常生活中心里虽有而言下所无的感受情趣,表达得新鲜具体,巧妙贴切,耐人品味,
[
1
]
以出奇制胜之笔,显示他迁想妙得之才。
作品赏析
这是黄庭坚所作的一首咏茶词。
上片写碾茶煮茶。开首写茶之名贵。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盖上龙凤图案。这种龙凤团茶,皇帝也往往以少许分赐从臣,足见其珍。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着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句无非形容加工之精细,成色之纯净。如此碾成琼粉玉屑,加好水煎之,一时水沸如松涛之声。煎成的茶,清香袭人。不须品饮,先已清神醒酒了。
下片“味浓香永”承接前后。正待写茶味之美,作者忽然翻空出奇:“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以如饮醇醪、如对故人来比拟,可见其惬心之极。词中用“恰如”二字,明明白白是用以比喻品茶。其妙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灯下” “万里归来对影”等字,意境又深一层,形象也更鲜明。这样,作者就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桩事,巧妙地与品茶糅合起来,将口不能言之味,变成人人常有之情。
[
2
]
黄庭坚这首词写得十分新鲜具体,巧妙贴切,耐人品味。“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这首词的出奇制胜之妙笔,尤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黄庭坚所处的宋代有尚茶、爱茶的历史背景,这为黄庭坚的词作提供了创作素材。黄庭坚生长于茶乡修水,从小耳濡目染乡亲们种茶、采茶、卖茶的生活,它对茶和茶农怀有深厚的感情。黄庭坚一生辗转沉浮,流浪多地,与家乡渐行渐远,茶的气息中蕴染着作者一腔念旧怀远的沧桑之感。作者为了表现对品茶的喜爱之情与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写下这首咏茶词。
[
3
]
作者简介
黄庭坚
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字鲁直,小字绳权,自号山谷道人,黔安居士、晚号涪翁、人称黄太史、黄山谷、豫章先生、黄文节公。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自小聪颖,熟读五经,七岁即能赋诗,少年时随舅父李常淮南游学,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调任汝州叶县尉,第二年赴任,因报到逾期被拘禁,直到年底才正式上任,在叶县共任职三年多,他的原配妻子孙兰溪也逝于叶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黄庭坚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因成绩优异被任命为北京国子监教授,熙宁九年(1076年)任期届满,受文彦博赏识,举荐其继续留任,直到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才赴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县令。元丰六年(1083年)解官太和县令,调任德州德平镇的监镇官。元丰八年(1085年)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位,由倾向旧党的高太后实际执政,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任《神宗实录》检修官,因此期间与作为旧党的苏轼关系密切,故此被视为旧党,最终因新旧党派之争而贬谪蜀中;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任太平州知州,上任几日即被罢官,崇宁二年(1103年)因“幸灾谤国”获罪而被除名,流放宜州,崇宁四年(1105年)卒于宜州;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追授直龙图阁学士加太史,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谥封“文节”,后人尊为“黄文节公”。
作品评价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鲁直诸茶词,余谓《品令》一词最佳,能道人所不能言,尤在结尾之四局。